中国引进外资最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1-07-26 来源:华然咨询

 

    国务院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中国将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至此,内外资企业税制实现了全面统一,外资企业在税收 政策上大量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就此彻底终结。这更令在华外资企业实实在在体味到中国引进外资方向的转变——中国引进外资更趋“精挑细选”。
 
 
  外资“超国民待遇”被终结
  去年12月1日,国家已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1%~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3%的教育费附加(下称“两税”)。此举一是宣告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二是会带给外资企业的利润缩减,“短期内要经过阵痛”。
     事实上,弱化外资“超国民待遇”这一趋势自2008年新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以来便已启动,而两税合一的政策酝酿可追溯到2004年年底。但若进 一步追溯,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已经着手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 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未来十五年内,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因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 化,在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房产税等原来内外资企业分设的制度均已先后实现了 统一,在12月1日前仅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仍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可见,目前中国是按着15年前制定的方针在稳步推进税制统一。换言之,外资企业 “超国民待遇”的终结更体现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更加公平、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
 
 
   外资企业不必“大惊小怪”
   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被终结政策一经公布,招来了外商的诸多抱怨,同时也不乏向一些外媒传递中国投资环境变得不友善的言论。尤其是在强制性技术转让方 面,外资意见颇大。如中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出台后,外商对“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 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的规定几乎一致反对,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迫使想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 外国厂商与中方分享其关键技术。
   事实上,与其说执行“两税”制是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倒不如说是还原他们原本的“国民待遇”。“两税”的征收税率本来就不 高,只是象征性的征收,目的也是为了平衡内外资企业的缴纳税收差别,给他们本来的“国民待遇”。曾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政策,“内外有别” 的税费制度,对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享受着城市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同时,却没有履行缴纳相关税的义务,已经产生了 抑制内资企业发展的效应。因为外资优先,中国有些领域已经被外资控制或垄断。去年“两会”期间,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便呼吁取消外资零售企业享受的种种 “超国民待遇”,给予内外资零售企业同等待遇。因为“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已经成为民族企业在中国零售行业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目前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对于外资企业利润的增加会有影响。但 放眼长远,这只是把超国民待遇取消,并不是取消外资在华的利益。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强,中国的市场环境也比以前有所改善,因此,新 税制可以抑制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外商投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进入中国。因此,外资企业对于“超国民待遇”的终结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引资进入重“质”阶段
   数据显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全球排名由“十五”期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目前的第二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 企业将继续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打破行业垄断、帮助国内企业吸收先进技术、保持市场的良性竞争方面,外资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继续扩大。
   其实,即便是在“超国民待遇”终结后,外资企业的优势依然明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 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外资企业的强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全 面理解中国的新外资政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读。包括此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规定,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 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资公司甚至可以在华上市,发行公司债券或开展中期 票据业务……中国对外资政策的适度调整,目的是鼓励外资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其向资本稀缺的中西部转移。政策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提出,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外资企业如不摒弃对中国经营环境变革的猜忌,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肯定会被淘汰出局。说到底,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市场环境变局大势所趋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决定未来外资竞争的格局。当下,还有很多外资还抱着旧观念,并未完全明白中国现在的大势是什么,中国市场将如何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他们在战略上犹豫不决甚至犯错误。
   一方面,正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将会提供比之前大得多的舞台。中国市场将随着内需战略而急剧扩大,任何产品和技术如果脱离了市场,那就只能是 水中月、镜中花。中国市场的变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扩大,二是市场升级。目前,很多外资看到了前一点,却忽视了后一个方面,依然将陈旧产品和技术向 中国市场推销,这必将遭受冷遇。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市场都会经历不断的技术升级,更多技术含量高、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才是未来中国市场 的王者。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人均财富已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万美元(约12万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的成年人口以7亿计,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持续进步的制造业产业链,聪明的外资会选择主动融入。最近,全球最大挖土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计划将中国工 厂复杂部件的采购“尽可能多”地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之前,该公司在中国的挖掘机工厂约有40%的部件是从日本进口的。卡特彼勒新兴市场主管里奇·雷文表 示,“随着他们展现出制造更多复杂部件的能力,我们将减少日本的产能,增加中国产能。”2010年7月23日,日本佳能集团旗下重要精密产品之一大幅面打 印机第一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并出货,而生产地就是广东深圳。在佳能大幅面打印机事业本部长本间利夫看来,珠三角的配套是全球最有优势的,特别是高科技含 量的精密元器件。
   实际上,也有很多外资看到了中国的变化,已在中国开始技术研发的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因为就近研 发、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才是制胜之道。同时,也会得到日益重视技术升级的中国政府的认可,而这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机会。
当然,中国以外也有市场,但纵观全球,却很难找出第二个像中国这样将极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和最有潜力的消费者结合在一起的市场。中国市场正面临一场大变局, 外资看待中国市场的眼光也要与时俱进。中国不仅是生产者的天堂,未来更是消费者的最大聚集区。以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的文化,是不会让向中国积极转移技术和投 资的外资吃亏的,在中国急剧发展的时候,以建设性、合作性和主动姿态融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将会在新的高度抢占先机。因此,抓住中国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抓住 中国的结构调整,外资至少抓住了未来10年持续增长的动力。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