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中国汽车政策和管理体制的若干重要变化(二)
发布时间:2011-09-07 来源:华然咨询
(二)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开始走向法制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企业调查 项目可行性研究
以加入WTO为契机,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透明化和精细化工作开始加速。特别是“十一五” 以来,汽车产业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大批调控、引导和规范管理国内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十五” 规划和“十一五” 规划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内容、2004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部门规章(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 和国家标准(如《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等,这种制度建设的密集程度在中国汽车产业50年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企业调查 项目可行性研究
此外,政策体系的系统化也是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演变的一大特点,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市场准入(如《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相关内容)、产业重组(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相关内容)、自主创新(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相关内容)和技术标准(如《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等领域的制度体系,并根据内外部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滚动更新。
针对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不适症”问题,工信部于2009年2月10日通过其官方网站就修订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前,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基本上都是在政府行政机构内部完成的。除了利用互联网渠道征求意见外,工信部还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业内专家和汽车企业集团代表参会,倾听他们对修订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这表明汽车产业政策的民主化建设大大加快。
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也是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新变化。为解决以往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体系不完整、条文表述原则化和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十一五”以来的产业政策明显趋于细化和具体化。如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如何扩大国内汽车消费制定了包括减征乘用车购置税、开展“汽车下乡” 和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等在内的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工作中,财政部和工信部等部委还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如《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汽车摩托车下乡操作细则》、《汽车摩托车下乡生产企业授权经销商名单》、《汽车下乡补贴资金清算表》和《关于汽车下乡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诸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政策措施的精细化程度和可操作性是以往任何时期汽车产业政策都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