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建议中国需重新梳理投资管理顶层设计

发布时间:2014-07-18 来源:FT中文网

世贸组织(WTO)周二(7月1日)发布了两年一度的例行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对从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贸易与投资政策、进出口、关税、贸易救济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估。报告赞赏中国在促进贸易与投资政策进一步自由化做出的努力,同时批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再到行业的不同层级的投资指导政策不易理清,且容易产生冲突。

世贸组织对于中国投资指导政策的批评较为中肯。以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为例,在现有制度下,需要有发改、商务和外汇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审批程序繁复耗时且缺乏透明度,其结果也往往难以预测,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在过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审批过程的不透明,市场还因此闹出过纠纷。典型案例比如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便被同城竞争对手中联重科认为“劫胡”,因中联重科率先拿到了发改委的“小路条”,但因“大路条”审批耗时,最终被三一重工捷足先登。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若中外双方签署了最终协议,还要再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如发改委、商务部及外汇局等请示,这种程序被称为“大路条”。海外收购的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审批程序的不透明与拖拉无疑不利于中国企业把握机会。

同样,在外企并购中国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投资并购过程中,也存在过多的政府干预与非市场化操作的空间。与此同时,投资审批所形成的寻租空间成为近两年中央反腐败的重要领域,不少主管投资审批的官员因此身陷囹圄。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投资审批改革、重新梳理投资管理顶层设计,都是中国政府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多项简政放权改革,并“晒”出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在60个部门“晒”出的1235个行政审批事项中,其中不少值得商榷。比如国家发改委保留了对重要行业、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地区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大型企业集团(不含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建设规划、专项发展建设规划审批;以及多达35个子项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这些行政审批事项仍有进一步取消和下放的空间。

中国政府当前正迎来梳理投资管理顶层设计的良机。一方面,去年9月底挂牌的上海自贸区已进入复制推广的阶段。据自贸区管委会官员透露,在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之际,将集中推出首批约36条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其中,对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应当及早复制推广。周二(7月1日)凌晨,上海自贸区在承诺期限的最后关头推出了2014版的“负面清单”,较2013版的190条缩减51条至139条。即使如此,这一版本的“负面清单”仍被认为有进一步缩短的空间,还应进一步减少对金融领域的限制,此外,与民生相关的医疗、教育等领域不应该再给外资设门槛。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尚且需要进一步缩减,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改革的必要性也就更为急迫了。“负面清单”、“权利清单”将成为下一步简政放权的重要思路。

另一方面,中国当前正在推动一系列国际双边或者多边投资贸易协定,将助中国的投资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其中,尤以高规格的服务贸易协议(TiSA)谈判、以及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最为重要。近日,两位在中国入世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龙永图联合撰文,呼吁双方把握机遇、突破藩篱,尽快缔结符合两国最佳利益的双边投资协定。去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后,美国官方声明已把BIT谈判列为美国的“优先重点”,中国商务部官网在今年6月9日-13日的13轮BIT谈判后称,“双方就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以此来看,即将举行的第六次S&ED将成为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历史性机遇,中国也可趁此机会改革投资管理机制,使其更为市场化,并与国际接轨。

世贸组织报告批评中国投资指导政策不易理清,且容易产生冲突。这一批评较为中肯,也凸显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当前,以“负面清单”为代表的上海自贸区多项改革即将向全国推广,同时中国也在推进一系列国际双边或者多边投资贸易协定。这些举措为中国重新梳理投资管理顶层设计创造了良机。

新闻中心